前言
在历史的长河中,诸葛亮以其卓越的智谋和出色的军事才华被誉为“卧龙”。然而,令人疑惑的是,他在第五次北伐时动员了吴蜀联军,庞大的兵力齐心协力,却未能在北方取得战果。
这一战役的失败,究竟是因为何种原因造成的?是策略失误,还是其他内外因素干扰?为何吴蜀两国的庞大兵力齐心协力,最终仍然未能打破敌军的坚守?
伐魏灭虏,这是诸葛亮一生的政治理想
诸葛亮,字孔明,被后人誉为蜀汉的梅花臣。他出生于幽州涿郡营县(今河北省涿州市),家境清寒。诸葛亮自幼聪慧过人,深得乡里赞誉。十几岁时便表现出过人的政治抱负与远见,常常凝视北方,心怀天下。可惜其时天下大乱,政局动荡,诸葛亮隐居家乡,潜心学习兵法谋略。
公元208年,刘备占领益州,在西南立足。当时正值三国鼎立之时,各路英雄角逐天下。在江东孙权博取江东六郡;关中之地曹操称魏王,矢志一统中原。刘备起兵西南一隅,意图避祸西蜀,暂时稳住局面。正是乱世当头,英雄辈出的大时代。
当时刘备手下文臣武将,能人荟萃。有过人武勇的关羽张飞;出谋划策的庞统疏勒;辩才无碍的法正等。而闻名遐迩的谋士诸葛亮,更是刘备梦寐以求的红颜知己。公元207年,诸葛亮响应刘备三顾茅庐之邀,形影不离地辅佐刘备。一路上,诸葛亮心无旁骛,一心一意为刘备谋划大业。
那时的中国局势,曹操控制中原,称魏王;孙权据守长江、钱塘江流域;而刘备则在西南山区站稳了脚跟。诸葛亮判断形势,明白想要一统天下,魏国是最大的障碍。曹操父子矢志一统,兵强马壮,无疑是最大竞争对手。因此,他提出了著名的“伐魏灭虏,功在万一”的政治主张,誓要取代曹魏,建立蜀汉天下。这也成为了诸葛亮毕生的政治理想。
多次北伐无果,孔明不死心
公元221年,诸葛亮策划、刘备称帝,建立蜀汉政权。随后刘备相继用兵吴魏,意图一统天下。可惜刘备英年早逝,北伐事业遗憾而终。诸葛亮以丞相之职掌管蜀汉军政大权,继续实践北伐理想。
公元227年,他发动第一次北伐。因兵少粮乏,无奈退兵。次年他又发动第二次北伐,由马谡率军,结果大败而回。公元230年,趁魏国政变之机,诸葛亮再次发动北伐。可惜郭淮率军增援,蜀军再次无功而还。
与此同时,东吴也有意北伐中原。孙权多次派大将陆逊北上,遭遇失败。诸葛亮则三次北伐无果,志未酬。面对北伐的失败,他毫不气馁,反而更加坚定了夺取中原的决心。这成为他毕生的理想,也是他最大的心结。
五丈原烽火再起,诸葛亮的最后一搏
公元234年农历正月,60岁高龄的诸葛亮身患重病,卧床不起,时日无多。然心中仍念念不忘北伐中原。得知东吴再次北伐的消息后,他振作精神,亲自指挥第一批军队出征。这已是诸葛亮北伐的第五次,也是最后一次。
这一次北伐,诸葛亮倾尽所有国力。他调动十余万大军,占蜀汉全国兵力的绝大多数。还调动二十余万匹战马和数以万计的牛驴辎重,备粮达十余万石。三年时间耗资巨大,储备军粮,这是诸葛亮付出的历史性努力。
由于多次北伐无功,诸葛亮反思前车之覆,深感有必要改变策略。这一次北伐,他改弦更张,选择在离长安五百里的五丈原驻扎大营,深入敌境。他在此布置坚固营寨,挖掘壕沟三重,周长近百里。他意图实行“断陇”策略,切断魏军的补给要道,逼迫魏军前来迎战。这是诸葛亮孤注一掷的绝地反击。
与此同时,东吴孙权也亲自率领十余万大军,直捣魏国腹地合肥。双管齐下,蜀吴联军总计达二十余万。面对如此规模空前的大军压境,魏国大感震惊。这场北伐气势如虹,似乎胜券在握。然而,结果往往出人意料。让我们继续解读这场传奇战役的历史真相。
东吴虎视眈眈,合肥绝地反击
当得知东吴拥兵向合肥时,魏帝曹叡已经病故。其子曹睿年仅17岁,刚继位为帝。大敌当前,朝野震恐。为稳定军心,曹睿亲临前线,督阵励武。以明帝之尊,将士拼死一战,堪称大义凛然。
曹睿采取的是坚壁清野的防御策略。由司马懿和张郃统领的三万精锐守军,固守合肥城池,伺机反击。
面对东吴军一波又一波的攻城压境,魏军冒矢石,血战于城头,日夜不休。终于在魏军的不屈不挠下,东吴攻城部队冲锋陷阵,伤亡惨重。
三个月过去,双方伤亡惨重,仍然胶着对峙。八月间,曹睿派谋士率万人空军袭扰东吴军后路,东吴大都督陆逊中计,误以为魏国援军大举东下,仓皇撤退。合肥之战以魏军的近乎奇迹的胜利告终,曹睿以少胜多,一举成名。而东吴大军无功而还,使诸葛亮后继无力。
五丈原烽火起,天意弄人
与此同时在五丈原,诸葛亮运筹帷幄,布置重兵,待魏军前来决战。然而魏帝曹睿却像对付东吴一样,奉行清野主义,避实就虚。由司马懿督师长安,采取坚壁清野,权宜防御之策。蜀军大举压境,魏边却十分冷清,蜀军锐气渐失。
两个月过去,魏军仍不见踪影。诸葛亮眼见五丈原粮草将尽,不得不率主力军队推进到离长安更近的祁山地区,试图引诱魏军决战。然而魏军仍毫无反应,将领们劝诸葛亮退兵,他犹豫不决。
此时两军在境内对峙已久,蜀军士气低落,疾病流行。十月间,诸葛亮病入膏肓,被迫下令全军撤退。
在五丈原上孤注一掷的一年时间里,他未能如愿以偿。这场北伐再次以失败告终,将全军带回成都。此战失败的消息,足令天下人大跌眼镜,诸葛亮的威名也有所减损。
诸葛亮英年早逝,蜀汉国运西倾
撤退路上诸葛亮日夜操劳,身患重病,情绪极为痛苦。十月七日,他在五丈原的小山坡上,终因劳累过度而撒手人寰,年仅54岁。临终之际,他遗言辅佐君主,再造太平盛世。可他一生政治理想终究破灭,不能实现。
诸葛亮一生从政四十余年,为蜀汉社稷鞠躬尽瘁。他出谋划策,辅佐君主,为蜀汉国力鼎盛奠定基础。他的逝世无疑是蜀汉的损失至深。此后蜀汉国力日衰,陷入内忧外患之中,最终兵败归降。而诸葛亮也成为千古一叹,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永恒的光辉。
拼尽全力北伐败局之秘,魏国战略出神入化
这场号称北伐魏国的战役失败得毫无悬念。因为无论兵力物力,还是战略眼光上,吴蜀联军完全无法和魏国抗衡。我们不得不佩服魏国统帅的远见卓识与机智战略。
最直接的原因是国力悬殊。魏国拥有辽阔疆土、充沛资源、强大军力的优势。相比之下蜀汉疆域狭小,民力稀疏,难以长期和魏国抗衡。面对联军的压境,魏军固若金汤、铁壁清野,步步为营,不惜死守,正确地体现了弱小国家顽强抵抗强敌的精神,堪称中华民族顽强作战的典范。
其次战略指挥的失误也是致命理由。明帝曹睿与司马懿等人准确判断形势,采取坚壁清野之策,使蜀吴联军毫无机可乘。这种权宜退守,重在守成的战略是适合弱小国家抵抗强敌的必然选择,堪称战略之妙。
再者诸葛亮的一错再错也应该反思。连年北伐无果,孔明不死心,孤注一掷却最终一败涂地。由此可见,谋虽深,运也浅。天命如此弄人,不是人力所能阻挡。
结语
最后,表面的失败也蕴藏着深刻的历史意义。它不仅展现了魏国卓越的战略思维,也检验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抗争精神。北伐的挫折也成为三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。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,谁又能料百年后今非昔比呢?
让我们缅怀这段历史传奇,感叹英雄与睿智诸葛亮的一生。也让我们深思瞬息万变的历史,天道循环之不可阻断。这段北伐史诗,在历史长河中会永远闪烁着时不时的光芒。
东吴刘备诸葛亮曹睿魏国发布于:山东省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