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大叔,一位诚实勤勉的便利店主,用他辛勤的汗水滋养着家庭的希望,致力于为两个儿子营造一个充满知识和安逸的未来。
岁月静好,高大叔以其强健的体魄作为家庭的支柱。然而,时光的流转,不禁使他的身体悄然发生变化。
某一清晨,黑暗遮蔽了他的视线,乏力与晕眩如同迷雾,首次向他揭示了不适的信号。在家人关切的目光中,高大叔就医检查,震惊地发现糖尿病的阴霾已悄悄降临,空腹血糖高达13.8mmol/L。
高大叔的妻子回忆道,两月前,体力和视力已开始显露出衰老的迹象,但他们未加深思,直至诊断结果才惊觉健康的警示。
面对疾病,高大叔没有选择退缩。医生为他定制了一套治疗计划:按时服药、均衡饮食,以及坚持运动。
他严格遵循医嘱,不仅坚持运动,更是与妻子共同参与,无论是挥拍激战于羽毛球场,轻快奔跑在静谧的清晨,都成为了他们日常生活的风景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高大叔感到了身体状况的明显改善,精神焕发,重现往日的活力。经过半年的调理,他的血糖水平宛如破晓的曙光,稳定在5.8mmol/L左右。
高大叔满怀感激之情,对医生的治疗表达了深深的谢意。他鼓励所有糖尿病患者在运动的征途中,要坚守,不硬拼,高大叔的故事告诉我们,面对挑战,以科学的态度和的意志,总能迎来希望的曙光。
关于血糖问题,其实答案并非一成不变,它依赖于个别情况的细致分析。危险程度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,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,正常空腹血糖水平应保持在3.9至6.9之间。一旦血糖值超过7,即可被认为是进入了危险区域,标志着高血糖状态。若未对其进行及时调控,糖尿病可能就不期而至。
然而,对于本身血糖就偏高的人群,或是已被诊断为轻度糖尿病的患者,超过13.9则意味着面临更为严重的状况。在此情况下,发生心脑血管疾病以及其他并发症的风险显著增加,主因是血糖波动对心血管系统造成了严重伤害。
然而,以上两种情况并非最为严峻。真正需要重视的是血糖值达到16.7的情况。这一数值被视为极其危险,若得不到及时,将对心血管以及身体其他部位产生严重影响。因此,我们必须提高警觉,并采取及时的措施进行血糖调控。
当血糖水平突然飙升至16.7时,可能会引发一系列急性并发症,例如酮症酸中毒和高渗高血糖综合症。
这些状况均属于医疗紧急情况,若治疗不及时,将对身体造成更大的伤害。血糖值上升至16.7可能是因为感染或糖尿病患者突然停用胰岛素。后者的可能性较大,因为许多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存在抵触情绪误解,从而导致用药不当,甚至擅自停药。这便是血糖水平突然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。
许多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控制不理想时,常常会体验到或多或少的身体不适。甚至有的患者通过自己的经验来预测血糖是否升高。
然而,依靠症状来判断血糖水平并不。实际上,有些患者的血糖浓度高20mmol/L,却依然没有明显症状。
尽管如此,研究显示,当血糖水平显著高于正常范围时,大多数人会感到不适。特别是糖尿病患者,在夜间可能会出现以下四种症状,这可能是高血糖的警示信号:
1、口渴:
高血糖可能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,刺激口渴中枢,引发口渴感。同时,血糖升高还会引起渗透性利尿,增加排尿次数,进而加剧口渴。
2、饥饿感:
血糖升高,也可能由于胰岛素无法有效工作而导致血糖利用障碍,引起饥饿感。
此外,随着血糖水平的进一步升高,身体对葡萄糖的利用变得更加困难,为了补充能量,身体会更多地消耗脂肪和蛋白质,从而产生更强烈的饥饿感。
3、小便次数增多:
糖尿病患者出现多尿的主要原因是:
- 高血糖导致的渗透性利尿效应,类似于吃西瓜后出现的排尿增多的现象。高血糖会使肾小管和集合管内的溶质增多,减少肾脏对重吸收,从而增加排尿次数。
- 由于口渴,糖尿病患者会摄入更多水分,这会抑制抗利尿激素的分泌,进一步导致排尿增多。
- 血糖控制不佳可能损害肾脏功能,降低其对水的重吸收能力,同样会导致多尿。
4、皮肤干燥:
高血糖可引起脱水,从而导致皮肤干燥。对于长期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,还可能出现周围神经损伤,引发皮肤失神经炎,表现为皮肤干燥和脱屑。
此外,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力通常较低,使他们更容易遭受皮肤感染,如皮,进而导致皮肤干燥和脱屑。
请注意,以上症状并非血糖升高的绝对指标,但它们可能表明需要对血糖水平进行监测和评估。如有疑虑,应及时咨询医疗专业人员,以确保适当的医疗干预。
许多糖尿病患者都深知,药物治疗和饮食控制是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,然而,运动的重要性亦不容忽视。
2023年6月,上海交通大学联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,在英国《运动医学杂志》上发表了一项引人瞩目的研究。研究显示,每日坚持一定量的中等至强度运动,能有效降低糖尿病的发病风险。
该研究团队对英国生物样本库中近6万名平均年龄为61岁的受试者进行了长达6.8年的追踪调查,深入分析了运动量与2糖尿病发病风险之间的关联。在调查期间,共有884名受试者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。
研究结果揭示,运动能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。与活动整体较为缺乏的受试者相比,活动最为积极的受试者罹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降低了80%;即便是在考虑了遗传风险的情况下,活跃组的2型糖尿病风险下降了68%。
值得注意的是,中高等强度的运动与2型糖尿病的关联性最为显著。
相比每日运动少于5分钟的受试者,每日进行5至26分钟中高强度运动的受试者,糖尿病风险可降低37%;
若每日运动时长达到26至68分钟,风险则可降低59%;
而每日坚持68分钟运动的人,风险更可下降至74%。
运动对于降低血糖的效果自不必说,同时,它还能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的多项并发症。另一项发表在《Diabetes Care》上的研究也指出,2型糖尿病患者无论运动强度如何,都与较低的视网膜病变和肾脏风险相关,尤其是降低视网膜病变风险的效果更为显著。为了达到理想的健康效果,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.5小时的步行运动。
对此,山东省济南医院糖尿病诊疗中心主任王建华医师强调,运动能助力糖尿病患者改善胰岛素抵抗,辅助降低血糖,减轻体重,甚至早期的2型糖尿病患者,完全可以通过坚持运动来控制病情,无需依赖药物治疗。
走路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降糖手段,那么如何正确地走呢?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遵循“1357”原则,利用走路达到降糖的效果。
首先,我们要关注“1”,即餐后1小时。
指出,餐后高血糖是引发2型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的主要因素之一。因此,糖尿病患者在餐后1小时进行走路是最为适宜的。初始应逐步增加运动量,当身体适应后,每次运动时间不应少于30分钟。
其次,“3”代表每周至少进行5次运动。
研究显示,如果运动间隔超过3-4天,胰岛素敏感性降低,之前运动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。因此,运动应持续进行。对于身体状况允许的糖尿病患者,尤其是肥胖人群,应保证每周至少运动5,有能力者更可每日坚持运动。
最后,“7”则是指运动强度。
通过靶心率可以反映运动强度,对于糖尿病患者,运动时的靶心率应约为最大心率的0%-70%。
简单的计算方法是:运动心率 = 170 - 年龄。例如,50岁患者运动时心率应达到120次/分钟,而60岁患者则应为110次/分钟。如未达到标准,应适当增加运动强度;反之,则应适当降低运动强度。